特稿:正规供货渠道“存十一于千百”——揭秘食品安全的隐忧
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,李女士像往常一样,带着孩子去附近的超市购买日常所需。然而,这次购物经历却让她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李女士的孩子在挑选零食时,无意间拿起了一袋标注着“绿色食品”的薯片。她仔细查看标签,却发现这袋薯片的生产日期已经过期了三天。尽管包装完好,但李女士还是决定不给孩子购买。
“这怎么行?”李女士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。她曾在新闻报道中了解到,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,而正规供货渠道竟然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,这让她感到十分担忧。
为了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,记者跟随李女士来到了这家超市。在超市的食品区,记者发现,除了那袋过期的薯片,还有其他几款食品也存在类似问题。这些食品的包装上虽然标注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,但仔细观察却发现,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。
“这可能是厂家为了延长保质期而故意篡改的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他透露,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,会通过篡改生产日期、添加违禁添加剂等手段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。
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,记者联系了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。工作人员表示,他们将对此事进行调查,并依法对涉事商家进行处罚。
然而,这并非个案。近年来,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,从“毒奶粉”到“地沟油”,从“瘦肉精”到“染色馒头”,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专家指出,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管不力、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商家道德缺失。
“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我们必须高度重视。”中国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张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政府应加强监管,严格执法,同时,商家也要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,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。”
李女士的这次购物经历,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。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,保障人民群众的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,共同监督,共同维权。

在这个问题上,我们不能“存十一于千百”,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问题,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吃得放心、吃得安心。